上星期我們介紹了大齋節的第一天聖灰日,聖灰既表示「懺悔」、又象徵「潔淨」。「潔淨」在教會的傳統上,是信徒在大齋節期間透過對飲食的齋戒使自己的心身潔淨和靈命得到更新。所謂的「飲食齋戒」其實就是「禁食」。禁食並不是基督教所發明的,世界上很多宗教都有禁食齋戒的規矩,如印度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基督教的禁食主要是採用猶太教的做法和參考希羅文化有關禁食的觀點而發展出來。在新約聖經中法利賽人遵守禁食傳統,猶太人一星期禁食兩天,即星期一和星期四。初期的教會為了紀念耶穌被捕和釘十字架,每週也有兩次禁食的做法,但為了刻意與猶太教不同,而把星期三和星期五定為禁食日,這種周間的禁食並不嚴格。到了三世紀教會把禁食延長至四十天,並延伸到耶穌的受難週,這就是大齋節由來。
早期有關禁食的形式非常多樣,主要是對食物加以限制,如不吃肉類、不喝酒等。但他們並不是出於健康的理由,而是因為二元論的觀念。教會為了反駁二元論,反對只禁食某種食物的做法,引用聖經指出所有動植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並供人食用,因此所有食物都是好的。而聖經記載了耶稣開始事奉時,在曠野禁食了40天之久,耶穌當時的禁食是完全禁戒食物,所以大齋節的禁食是提倡完全的禁食。人用食物來填補心靈的空虛,結果卻堵塞了到達心靈深處的道路。而我們藉著放棄食物的慾望,把那已被日常事務耗盡枯乾的內心重新澆灌;藉著獨處,遠離那排得滿滿的行事日程;藉著親近神,把我們那離開神越來越遠的心重新與神拉近。
早期基督徒為了預備迎接復活節而發展出大齋節,大齋節是一段操練的時間。透過「禁食」的操練,可以讓我們穿透內心一切的混亂,達到內在聖靈的泉源,操練内在的自由。隨著時代的轉變我們也可以把大齋節的「禁食」改為「戒絕」某些事物,例如看電視、網路、購物等,其目的是操練自己可以從某些特定的欲望中解放出來。大齋節不單止是信徒個人的操練——「克己」,同時也可以是群體的操練——「捨己」,以幫助個人、家庭和教會能夠活出一種豐盛而簡單的生活。
反思:你願意在這個大齋節期間藉著操練從某種欲望上得釋放嗎?
Comments